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易倍策略,为扩大帝国的影响,不断同邻近国家进行交往。至元三年(1266)、四年(1267)、五年(1268)三遣臣使黑的往日本,均不得要领而归。至元六年(1269)致书日本,又无回音,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命赵良弼出使臣日本。
赵良弼(1217-1286)字辅之,女真人,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因以为姓。其父、兄、侄、堂兄,均为金朝官员,死于王事。“良弼明敏,多智略”。进士及第后,受到忽必烈的看重,他在灭宋统一的战争中易倍策略,立有功勋。至元七年,五十四岁的赵良弼主动要求出使日本。元世祖以其年大不许,经赵良弼再三要求,元世祖才同意,授以秘书监,充使日本。元世祖要派兵三千护送,赵良弼认为不必要,只带书状官二十四人启程。
展开剩余60%赵良弼等一行乘船到达日本金津岛时,日本人以为是来攻击自己的,便准备战斗。赵良弼当即登岸说明来意。金津的军员半信半疑易倍策略,把赵良弼待让至屋内,以兵围之,然后灭烛呼喊。对当地人的不友好行为和种种恐吓,赵良弼“凝然自若”,毫不为动。天亮后,日本国的太宰府官如临大敌,阵兵于前,询问赵良弼来日本的原因。赵良弼责备日本官员缺乏礼仪。对来访使者不以礼相待。他还历数日本国对元朝不恭的事例,晓之以两国交往的礼仪。
受到责备后,太宰府官深感惭愧,便向赵良弼要国书。赵良回答说,只有见了你们国王,才可以呈上国书。谁知几天以后,太宰府官又来要国书了,说不见国书,便无法证明你们是元朝使者。他们还说以往中国没有使者到过,表示不准备接待元朝使者。赵良弼驳斥道:“隋文帝遣裴清来,王郊迎成礼,唐太宗、高宗时,遣使皆得见王,王何独不见大朝使臣乎?”太宰府官无法回答,只是一味索取国书。赵良弼坚持只有见了日本国王才能呈上国书。太宰府官便威胁说:“大将军以兵十万来求书。”赵良弼毫不畏惧,他坚定地回答说:“不见汝国王,宁持我首去,书不可得也”。赵良弼威武不屈,同日本官员反复交涉。日本官员见赵良弼始终不肯屈服,拿不到国书,便让赵良弼一行回国。至元十年(1273)五月,赵良弼回到中国。
赵良弼回到大都(今北京)向元世祖汇报所了解到的日本君臣、爵号、州郡名称、风俗土宜等情况,说明使日交涉的经过。元世祖赞扬赵良弼“不辱君命”。当元世祖要征伐日本时,赵良弼进行了劝谏,他认为“得其地不加富”,“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对于征伐日本,他的结论是“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世壑也易倍策略,臣谓勿击便”。元世祖当时听从了赵良弼的劝谏。赵良弼出使日本,以通问结好,互相亲睦。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能达到目的。赵良弼在日本受到威胁,处于困境之中,他始终忠于祖国,不忘使命,坚持原则,保持了中华尊严。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