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最早出现的甲骨文主要记载的也是一些关于祭祀的事情,可见自古以来,丧葬祭祀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杂居,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们的丧葬方式也不尽相同,位于我国大西南的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境内层峦叠嶂、连绵不绝,独特的地形也形成一种独特的丧葬方式。
悬棺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在安顺紫云格凸,那里的“崖葬悬棺”让人叹为观止,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一口口棺木鳞次栉比的排列开来,蔚为壮观。
但我们不禁要疑问,这么多的棺木是怎样被安放上去呢?
展开剩余92%燕子洞前初见“蜘蛛人”
罗登萍是紫云县格凸村的一名普通的村民,这一天她和往常一样来到了燕子洞。
燕子洞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巨型大溶洞,这种溶洞在喀斯特地貌中相当普遍,它因这里聚集有数以万计的燕子而得名,早晚间燕子上下翻飞、遮天蔽日,景象甚为壮观。
但见罗登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腿角袖口,把头发向后梳理了一下,顺手便抓住了崖壁上长出了一支藤蔓使劲一拉。
霎时间,罗登萍的身体顺势便升腾了起来,一步一步的,她开始在陡峭的岩壁上向上攀爬了起来。
这时候的罗登萍似乎已经告别了地球引力,她更像是一只灵巧的猿猴,在崖壁上见缝插针、闪躲腾移。
令人叫绝的是,罗登萍并没有借助任何的保护措施,相比之下,那些攀岩运动员,即使是最出色的选手在罗登萍的面前也是逊色很多。
在罗登萍攀爬的过程中,不时的有飞鸟被惊起,也有松动的小石块坠落。
但这些都没有影响罗登萍前进速度,相反她越爬越快,而崖壁下面参观的游客已经吓得不敢看了,但其实这在罗登萍的眼中根本是微不足道的。
当地人称罗登萍这样的人为“蜘蛛人”,目前他们从事这样危险的攀爬主要是文化旅游的需要。
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从事的,而在从前,“蜘蛛人”的工作可不是表演节目这么的简单。
罗登萍有3个师兄弟,黄小宝、王凤忠和周小国,而他们的师傅就是罗登萍的父亲罗开科,他们师徒5人也是现有仅存的5位“蜘蛛人”。
而在过去,他们飞檐走壁的绝活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收益的。
罗登萍攀爬的那个燕子洞,那里的崖壁上到处都是宝。
他们收集燕子们在悬崖上留下的粪便,那是庄稼极好的肥料,里面富含的磷酸盐是普通肥料的数倍,过去的“蜘蛛人”们将其卖给庄户人家获取收益。
而燕子洞里更为值钱的东西则是燕窝和遍布崖壁上的药草,把这些紧俏货物卖给城里的大药铺或者大富商都是获利颇丰的。
也正是巨大的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禁不住诱惑而走上了这条极为艰难的道路,而能够真正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
据说要练成这种功夫首先要看天赋,而最主要的就是胆量,有的人站在山崖底下就已经吓得体似筛糠了,更谈不上向上爬了。
当时罗登萍想要和父亲学这门手艺时,就遭到了罗开科的极力反对,他知道这碗饭不好吃,稍不留神就会送掉了性命。
“背棺人”和悬棺的由来
罗开科的攀爬绝技是祖传的,据说“蜘蛛人”这种功夫都是父子相传天创网 ,罗开科兄弟四人,也只有他得到了父亲的亲传,而在罗开科那个年代,他们“蜘蛛人”最主要的使命还并不是上山采燕窝,而是今天我们要提到“崖葬悬棺”。
我们已经知道“崖葬悬棺”是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三千年前的上古时代,既然要把棺木送到崖壁上,那就必须有人爬上去才行。
而“蜘蛛人”的出现才让这种丧葬的方式成为了可能,也就是说“蜘蛛人”的出现至少也要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古人要费尽心机的把死去的先人葬到人迹罕至的崖壁之上呢?
紫云一带的居民大多都是苗族,相传当年蚩尤大战黄帝,落败后的一支九黎后裔流落至此,他们便在此地繁衍生息。
由于思念中原故土,他们便将死后的棺木葬于高处,以便可以瞭望远处的家乡,而棺木多为船型,也是希望可以顺流而下早日魂归故土。
当然这是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则是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稀少,大规模的土葬并不适合,加上狼虫虎豹横行,将先人葬于崖壁上不仅可以不占用耕地,而且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对先人尸体的损害。
然而要想将棺木搬到距地面数十米高的峭壁上,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情况下需要5、6名“蜘蛛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根据古代苗人的风俗,整个“安葬”过程还需要一名被称为“磨公”主祭祀来主持。
“磨公”通常德高望重,并且也要具有高超的攀爬技能,只有如此,他才有资格指导葬礼安全而顺利的完成,同时他还要在棺木旁完成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
“崖葬悬棺”一般有3种安放方式:自然安放式、凿洞安放式、木桩安放式。
所谓自然安放式就是在崖壁上寻找天然的空间来直接放置棺木,这种方式最为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天然的洞穴也越来越少。
另外的两种方式都是比较麻烦的,它们分别要在峭壁上开凿出足以放入棺木的洞穴,或者楔入数根木桩,并将棺木架在木桩上面。
当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蜘蛛人”便把棺木的组件分批搬到指定的位置上,然后再将这些组件在崖壁上组装完成。
最后他们会把需要下葬的死者背上去安放在棺木内,并盖好棺盖钉好,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丝毫不能出现差错,这些”蜘蛛人”们也被称为“背棺人”。
“背棺人”的秘籍
罗登萍的父亲罗开科据说是最后一名“背棺人”。
在他年轻的时候是曾经参与过这种独特的丧葬仪式的,那个时候他们在“磨公”的带领下严格的按照步骤把棺木和死者安顿好,然而仅这样还没有结束,他们还要进行一种祭祀仪式。
“磨公”会在峭壁上点燃蜡烛,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在为死者安魂祈福之后,通常所有参与丧葬仪式的“背棺人”还要留在上面为死者守灵。
这期间所有人都不能进食,也不能睡觉,一直要持续三个昼夜,这倒并不是因为什么规矩,而是确实没有地方能睡觉或者吃饭。
“背棺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同时危险系数也很高,通常很少人愿意学习这种手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苗人的丧葬习俗也随之改变了,现在这种“崖葬悬棺”的丧葬方式已经绝迹,懂得这种手艺的也仅剩下了罗开科一个人了。
早年罗登萍经常看着父亲行走于悬崖峭壁之上,她感觉非常帅,于是就向父亲提出来想要学习,但被罗开科一口拒绝了。
原来“背棺人”这个行当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传男不传女,一个是女子的力道达不到,另外人们也普遍觉得女人做这种事不太吉利。
但那个时候,这种丧葬方式已经没有了,加上罗登萍不停地央求罗开科,他被女儿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了。
于是他把罗登萍带到了一处悬崖的顶上,罗开科要女儿向下看,如果女儿面对万丈深渊没有害怕,那就证明罗登萍的胆量可以应付得来。
罗登萍并不害怕,她也顺利的通过了父亲的试探,于是罗开科开始教自己的女儿攀爬绝技,罗登萍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很快她就把父亲的绝活全都学到了手,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罗登萍爬起来也能如履平地。
为了不让这门绝技失传,罗开科又先后收了黄小宝、王凤忠和周小国,他又把自己多年攀爬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了4句话,全都教给了自己的儿女和3个徒弟,让他们能少走弯路。
第一就是练习攀爬的时候,要同时学习向上爬和向下爬,而且步数不能错,向上两步向下也要两步,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乱。
第二要提前规划好攀爬的路线,并且在爬的过程中记好每一步爬的路,只有这样才能不走弯路,才能在返回的时候不用把头探下去看路,才会降低发生危险的概率。
第三就是要学会使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因为爬山的时候空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着力点都在手脚的控制范围,必要时膝盖、肘部甚至头部等可以用来借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攀爬。
第四点很重要,那就是当你感到冒汗了,就一定要停止了,一定要找地方休息,这是可以救命的。
凭借着罗开科传授的4点秘籍,师兄弟们都练出了一身高来高去的本领,只是现如今早已没有了“崖葬悬棺”的工作可做,他们平时就在燕子洞附近的崖壁上采些草药、燕窝、燕粪,后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罗开科师徒又有了用武之地。
传统行当也要走向未来
贵州的旅游资源一向丰富,紫云格凸的周边更是有像黄果树瀑布这样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到这里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久而久之紫云格凸“崖葬悬棺”的名声远播,越来越多的人不远万里来参观这些高高挂在悬崖上的棺木。
当地政府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便想着把罗开科等有着传统攀爬绝技的“背棺人”组织起来。
结合“崖葬悬棺”这种当地特有的风俗,搞一些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比如让他们穿上苗族传统服饰,在游客面前重现当年的丧葬仪式。
罗开科没想到原本无处施展的本领又迎来了用武之地,他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习俗应该让后人有所了解,也应该让自己的技艺有所传承,而且还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传统的“背棺人”走向了商演,罗开科扮演“磨公”的角色,其他的徒弟们分别扮演“背棺人”,演出不分淡季、旺季。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游客数量充足,他们就出演,一个月下来每人都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旺季则可以达到8、9千元。
这对于罗开科等来讲人已经很不错了,每个月能够有稳定的收入,要比采药或者采燕窝稳当的多,更是比过去真的搞一次“崖葬悬棺”挣得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种自豪感,作为文化传承人,他们不仅仅只是为了谋生,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罗开科等人的表演项目很多,除了传统的安放棺木外,还有在绝壁做各种的危险的动作,诸如拿大顶、倒挂金钟、跳跃等,要知道这些都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完成的,每次表演都会赢得山下游客的阵阵欢呼和掌声。
随着“背棺人”的名气越来越大,也引起了很多专业攀岩高手的注意,他们纷纷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一睹“蜘蛛人”的风采,并且希望能够有机会和他们切磋一下,罗开科师徒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手艺还能受到专业选手的注意,于是一场比赛就这样开始了。
2004年8月26日,比赛在燕子洞不远的一处崖壁上举行,为了体现公平,“蜘蛛人”们并没有爬过这处崖壁,而且按照比赛要求和出于人员安全的考虑,他们也同专业选手一样被系上了安全护具。
经过一番比试后,还是“蜘蛛人”们轻松获胜了,王凤忠第1名、黄小宝第2名,专业运动员们只能无奈的败下阵来,而且据观察,系上保护绳的“蜘蛛人”攀爬起来速度明显慢了不少,手脚的协调力似乎也欠缺了。
现在罗登萍已经43岁了,她早已经成家生子,但仍然坚持每天进行攀岩表演,对于她来讲,这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展示自己风貌的机会,她和她的父亲还有师兄弟们一样不愿意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能从此消失。
她和几位师兄弟也已经开门收徒天创网 ,通过共同的努力把这项绝技传将下去,让其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