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多年以后还对贾敏在家时的排场念念不忘“那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是千金小姐的体统”,贾敏去世后黛玉进府扬帆配资,贾母见后一把搂进怀中号啕大哭,直呼黛玉“心肝儿肉”,当着众人毫不掩饰道“这些子女中所疼者独你母”。
贾母独疼贾敏,故在贾敏去世后将对女儿的思念都寄托、倾注于黛玉身上,进府时的表现没有丝毫做作,全然是真情的流露。此后,在贾母对黛玉的种种行为来看,她是真心疼爱这位外孙女,甚至有将黛玉许配与宝玉的心思的。
黛玉进府后,其饮食起居一应与宝玉相同,贾府三春则退了一射之地,而且黛玉始初与宝玉住同一屋,两人仅隔着一层碧纱橱,这在讲究“男女大防”的那个时代甚不让人理解,再后来,贾母要么是情绪激动下称两人“冤家”,要么在潇湘馆问“怎么不见宝玉?”,都在表明,贾母有心让两个玉儿培养感情。
所以,贾母对黛玉的爱,是一目了然的。
黛玉体弱多病,文中有过多处提及,并且都在暗示黛玉的状况是每况愈下,譬如第三十四回,黛玉作诗时只觉浑身火热,面上作烧,文中写道黛玉“见面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而到了第四十九回,黛玉和宝玉闲谈时亦说道“近来只觉心酸,眼泪却比旧年少了”。
展开剩余76%黛玉的情况,贾母必然知道,可是,纵观全书,竟未见贾母为黛玉请过太医治病,仅仅是在进府时,黛玉称在吃“人参养荣丸”时,贾母只称自己也在配药,叫人多配一味便是。那么,贾母为何没有请来大夫给黛玉治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黛玉进府时,众人见其有不胜之态,便知道黛玉有不足之症,询问之下,黛玉回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黛玉在林家时,便已请遍了名医为黛玉治病,可还是不见效果,据黛玉所言扬帆配资,后来有个赖头和尚说了,这病只有出家,不然只怕一生都不能好的。
黛玉的病,似乎不算病,不过是一种怯弱之态,并无明显的身体上的不适,所以无法对症下药,只能常服用丸药以养生。这样的情况,在林如海与贾家通信时,必然要告知明白的,所以贾母在听见黛玉说起病症和赖头和尚说的话时,并无讶异和担忧,而是接着黛玉的话说了句:
“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其次,关于黛玉的病症,作者曾借宝玉之口透露过
在第二十八回,众人在王夫人处说笑,黛玉进去时,王夫人便问黛玉:
“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这段话很有意思,从里面我们可以窥见几个信息:
其一,王夫人私自为黛玉换了配药的太医,但这个太医医术并没有原来的王太医好,而且作者为其冠与一个鲍姓,似乎是“鲍肆之臭”之意,在《红楼梦》里只有一个鲍二家的,也并非正派形象,所以王夫人此举,是对黛玉不利。
其二,贾母一直在关注黛玉的身体,所以在发现黛玉服用鲍太医的丸药后,马上叫换回原来太医的药。这里已经很能说明贾母对黛玉的关爱了。
更重要的在后面,宝玉听到王夫人和黛玉的对话后,笑道:
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宝玉说了,黛玉只是先天生的弱,并不需要特别的治疗,而是服用合适的丸药,那么宝玉说的“内症”是什么呢?接着宝玉为黛玉开出了一副药方:
“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宝玉说完这药方后王夫人只骂他撒谎,宝钗更是笑而不语。这个药方是否真实且不谈,单说这方子,便有非同寻常的意思。
头胎紫河车,有出生之意,人形带叶参,指长大成人,千年松根茯苓丹,有千年守护之意,到后来的死人头面上的珍珠,更有死后同穴之意。这几样药物,是宝玉在对黛玉表白呢,从出生到成人到死后千年,宝玉回永远追随黛玉,正如前世之盟一般。
那么宝玉为何会对黛玉开出这一副药方呢?因为宝玉深知黛玉着实只是生的弱,并非有病,而最大的病症就是心病,她与宝玉有情,但因种种缘故不得不将其深埋心底,更有“金玉良缘”横亘于前,让黛玉时时担忧,日夜不安。这种不安全感,使得黛玉情志失和、忧思成疾。因此,宝玉才会为其“对症下药”,开出了那一副药方。
黛玉的病,主要是心病,这也正是让黛玉泪尽而亡的原因,而泪尽而亡,正是前世绛珠仙子立下的誓言,此生只为宝玉还泪而来扬帆配资,所以,黛玉的病是治不好的,若想治好,便只能如赖头和尚所言“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